close

縮圖IMG_6454       

    台灣教育一直以來以學科測試作為學生學習的評量標準,為了獲得公平成績,以及獲得可供評量的依據。而學生學習時,通過考試就成了學習的目的,獲得好成績成為學習的目標。因此不考試的科目與內容便不需要讀,不需要用心學習。教育=考試=學習=分數=只為了考試=沒有考試便不需要學習=高分就是好學生。

   未來在十二年國教的初期,沒有任何升學考試,許多人擔心少了考試對學生的鞭策力量,國中生的基礎能力下滑、主動學習能力喪失,更可能出現國中「小學化」情況。因此,為了避免學生沒有考試的壓力以及督促就不讀書的狀況而出現的產物---國中會考,也讓許多抱持十二年國教,可以讓學生因不考試而快樂學習的理想的有心人士,擔心這樣的理想再次成為夢幻泡影。

    如果十二年國教所進行的教學目的、內容與模式,仍然脫離不了現有的台灣教育體制的現有典範,這將不會真正處理到問題核心。台灣現有教育體制---從家長、老師、學生這三角關係,到政府所推出的體制後台。因此,典範的轉移不僅僅需要從體制進行,更需要由家長、老師以及學生這三角關係下手。

    優勝劣敗的競爭觀念使得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贏在起跑點,其目的是為了取得好成績以便獲得更好的社會階層,然而當好成績已經不再是取得更好的社會階層的好工具時,此套標準與教育架構無形中開始鬆動並被從新思考教育未來的架構與目標,而這也是教育典範的轉移的開始。

    我們來看台灣教育,典範如何轉移,將轉移到哪裡去?若是我們依舊在討論「考試」那麼我們仍然在考試的典範架構中。如果,我們]仍然在思考要有考試才有競爭力,那麼,我們仍然陷在考試的典範架構中。

    如果考試獲得高分不再是讀書的目的或目標,那什麼才是?如果不再有考試了,那衡量的標準又在哪裡?我們大瑩學習力教學中心試圖形成另一個教育典範,其典範有三大原則:

  1. 1.       教學的目的在了解與應用
  2. 2.       所有的查核在檢視了解與應用
  3. 3.       學習的流程與內容在於學生可以追求自己人生目的與自我實現。

    所以,我們引進了美國教育家,L 羅恩賀伯特先生的教育理念與技術,提高學習能力,並學以致用。

    在這條學習的道路中,讓孩子學會自我學習以及終生學習的學習方法,有能力處理在學習上的困難與障礙,進而應用所學在生活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gwinbi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